七普勉力保住14亿,城里人和机器人能否解决人口危机?
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,名字里有三个吉字,拆文解字就是三个士,三个口。身兼七普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国家统计局局长,由他来公布七普数据,本是职责所在,却无意中暗合了当下中国人口的期盼。
自诩巍巍中华、泱泱华夏的千年人口大国,也面临“缺人”的窘境,亟需添丁进口。
老韭菜都知道,利空出尽是利好,利好出尽是利空。拖延了几个月,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姗姗来迟,意料之中,数据很坚挺,我们还是超14亿人口的大国。
然而,数据公布前,坊间情绪很疲软,甚至普遍蔓延一种悲观心态,认定人口断崖下降者有之,认为人口红利消失有之。
这样的情绪不是没来由的,2020年全国户籍登记在册的新生儿只有一千万刚出零头,对比2014年,当年出生人口达1687万人,接近500万新生儿的降幅,不免让80后点开工资条,看看养老保险每月扣缴基数,似乎,这笔钱一去不回头的可能性,又大了不少。
靴子已经落地,再去纠结当初谁决定脱鞋的,还有什么意义?官方口径是,“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”,希望被看到的信息,是“保持增长态势”,至于低速到底有多低,时间自会给人答案。
历史的车轮,碾压的都是与时代洪流逆向而行的人。信志强住洋房,信董藩得金山,信牛刀住牛棚,30年前无脑唱衰城市房价的人,没看到的,正是中国人口结构并未“豹变”,反而有点像杭州逃跑的豹子,被狗追得灰头土脸、倒地不起不说,还整了一出“三豹五拘”全民围观的大戏。
把七普数据弄得跟高考查分一样紧张,其实真没多大必要。因为新华字典都告诉我们,高考过后,“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;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;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: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。”
无论数字是否难看,年轻人的生育欲望都不会啪啪啪地响应政策号召,三年抱两,再生几个人口大省出来。
何况,七普数据应该还是有底气的,统计数字是以10年为届,叠加2014年全面二孩政策红利,捆绑上2013年到2018年生育小高峰,这一次统计数据不该太难看,再往后十年会怎样?不敢想了。
七普数据中,最受关注的,居然是男女性别比例。显然,这个话题,给性别对立提供不少弹药。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了3490万人,这一数据都没公布具体年龄分布,不少人就开始担心“3000万+的男的要打光棍”“明年彩礼又要涨”“农村光棍结合城市剩女”等一系列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话题。
▲网友评论(图/网络)
阴阳调和,宇宙自有其道。与其操心不可控的男女比例(人为干预男女比例的教训很惨痛),不如关心与升斗小民息息相关的一个信息。
在七普数据中,城乡人口比例剧透的才是真相。在通报中,城镇化建设被定性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。数据原文如下,
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,占63.89%;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,占36.11%。与2010年相比,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,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,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.21个百分点。”
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,是微博认证用户,他提到“每次人口普查的结果,都会出现城镇化率的跳升。六普数据一出,跳升大约两个百分点;去年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城镇化为60.6%,这次七普的数据2020年城镇化率为63.89%,按每年增长1.2%的速率,又跳升约两个百分点。”
按这样的跳升速率,再过几十年,全国遍地城里人。
这一点,不妨参照邻国日本,1945年,日本的城镇化率仅为28%。二战之后,日本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,1955年城镇化率上升至56%,截至2011年,这一数据已超过90%。
在我看来,城镇化加速,带来的不是美丽新世界。恰恰相反,当下众多人口问题的根源,可能正是赶人上楼,逼人进城,未来老无所依、幼无所养的境地,也将是过度城镇化下的蛋。
在传统农业社会,生育是为了增加确定性。小农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,但是古人平均寿命很低,叠加战乱死亡因素,在古代,只有人丁兴旺,才能扛过天灾人祸不测风云,维持相对稳定的自给自足,基因和家族才有延续的可能。
在工业社会,生育增加的反而是不确定性。疫情隔离时期可以发现,脱离了社会生产链条的,失业停工的城市个体才是最脆弱的,失去外界支持的时候,真有全家在高楼大厦的丛林小房间里活活饿死的可能。当个体不是依赖家庭集体农业生产,而是依赖工业社会生产链条的工作就业实现生存,作为理性的自然人,降低家庭个体失业造成的风险负担,享受现在,确实是更利己的选择。
再者,过去几十年,中国城市奇迹,屡屡靠农村续命。按照当前城镇化发展速率,未来几十年,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很多职业,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。以快递小哥为例,2019年中国快递人员来源地中,来自城市的仅占7.8%,来自县城的占15.89%,高达76.31%的小哥来自农村。
过去的农村女性,将当保姆、保洁视作摆脱农村生活的出路。现在,农村女孩成了稀缺资源,高额彩礼成了不少农村光棍留住农村女性的希冀。
城市人口率先遭遇老龄化危机,突出表现就是少子化带来的养老难题、育儿困局。过去二十年,解决这部分问题靠的正是农村人口的补充,医院的护工、住家保姆、育儿嫂等等,她们成为户口本上没有的家庭成员,让不少城市家庭免于人仰马翻。现在,年轻保姆越来越难找了,月嫂收入屡屡新高;因为太苦太累,医院护工也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干,根本招不到年轻人。
在技术乐观主义者眼中,未来社会中,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难题都可以让科技代劳,不必操心人口减少。
有人还设想过如下场景,当躺在床上的老人失禁后,智能床自动报警,主控中心的护理师按一下启动键,整个智能床全自动进入智能机器人操作车间,不一会,从另一门立即出来一个「全新」的老人:洗过澡、换上了干净的衣服,甚至已理过发、刮过胡子,已做了头部按摩或全身按摩,而原来弄脏的床和床单、被服、衣服,已全套洗净、消毒,并烘干了,送至专门的程序间备用。
但稍有护理经验的人都知道,现在的科技水平,距离单独养老、育儿的差距,就像特斯拉和马车的差距一样,完全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再者说,技术会不会反叛,来一次“您好,您的账户余额已不足,请及时充值,如不及时充值,将会启动人道毁灭处理……”
于人类社会而言,以人为本从来都不只是场面话。
七普数据落地,我们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稳了,更要为长远计算,即使从经济学角度出发,把人当资产、当红利,也要遵循“利润=收入-成本;资产=负债+所有者权益”的规律,不能只想着左半边的好事,而不承担成本、不去增值权益。
让人口,从活着这件事上体会到更多意义,留恋凡间,愿意繁衍更多后代,也来看看这花花世界,才是真正的千年大计。